作者:叶友珍 核稿:梁润生
3月27日下午,我院2025年“逸清沙龙”首场学术活动在外语楼413报告厅室举行。本场沙龙的主题是“AI时代与外语人的教和研”。活动由叶友珍博士担任引题人,日籍教师川口興有博士、张志敏教授、张碧云博士和董璐博士等四位教师作为与谈人进行了深度对话。学院近20名教师参与分享,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浪潮下外语教学与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活动伊始,引题人叶友珍博士以三组关键问题为讨论锚点,直击AI时代外语人的核心关切:在教育实践层面,如何重构课堂的价值?在学术研究领域,如何守护学术创新的本质?在教育本质层面,如何彰显人文教育的温度和深度?这些问题引发了现场教师的共鸣与深思。
四位与谈人从多元视角展开观点碰撞。川口興有提出,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思维引领者”,强调外语学科应坚持“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核心定位。张志敏援引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告诫教育者警惕技术对“存在意义”的遮蔽,主张在文学、翻译、语言学等教学中划定AI工具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张碧云直言,AI的蓬勃发展带给执业能力的严峻挑战,她以自身实践为例,展示了AI助力教学场景创新、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和便利。董璐在交流中指出,防范AI在共情、伦理、灵性等人类特质的局限性,呼吁坚守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结合体验心理学中的“心流”思想,董璐提出即使身处AI时代,也不能遗忘从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中寻找必要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与会教师结合自己的体会纷纷发表了对AI的认识和使用感受。
本次沙龙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进行,与会者纷纷表示,活动既缓解了对技术替代的担忧,也激发了探索“AI+人文”融合路径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