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董璐 审核:梁润生
1月8日上午9点-11点,我院在四楼会议室举行2025年首场“逸清书会”。本场书会的主题是“墨香迎四季,书韵贺新年——《英国诗歌选读》”,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书会,书会由董璐副教授主持。
作为书会的序曲,我院终身教授、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深情朗诵了苏格兰诗人彭斯创作的著名诗歌《我的心啊在高原》,表达了自己对“黄土高原”的思念和对延安大学外语学院的牵挂。
在领读环节,叶友珍博士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65首。叶友珍从十四行诗的音步格律切入,通过英汉对照、逐行逐句的方式解读了这首名为“既然是铁石、大地、无边的海洋”的诗作,阐述了作品在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地位及其写作的背景。叶友珍强调,当前学界部分考证派学者对莎翁诗作中提到的贵族青年的身份展开“无微不至”的地毯式搜索,似已偏离了诗歌本源和研究的轨道。这首十四行诗对时间存在方式及其影响的灵魂拷问和诗意沉思,就其主旨其实是为了说明“爱”和“艺术——即诗歌”才是对抗和消解时间“无底柜”(卞之琳译)的不二法宝。
张纪鸽副教授和大家分享的是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写于早春》。作为英国湖畔诗人的杰出代表,华兹华斯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在该诗作中,诗人的视点以层级递进的方式,从其“躺卧”的灌木丛下,步步高升,描述了低处灌木丛中的花朵、丛间雀跃的鸟儿、吹过树枝高处的清风,最终将诗歌主题落脚在“上天”的“大自然的用心(王佐良译)”上。在对诗歌主旨的品鉴中,张纪鸽着重分析了这首诗中“What man has made of man”看似不符合英语语法逻辑,但却具备深刻哲思的诗句。她强调,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受到来自工业革命的冲击,产生了“人的异化”。针对这种“人的异化”,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将视点聚焦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之上,在浪漫主义的表象之后,却又存在着人与自然之“对抗”。华兹华斯以自己“holy”(神圣,王佐良译)视角和哲学的诗性体悟,阐释了面对“大自然的用心”,人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人类社会和生而为人的同类间的关系。
在自由讨论环节,王黎娜、蒋新莉、屈彩娥、雷琨、马靖霞老师分别发言。大家一致认为,逸清书会之于外语学院,就如“湖区”之于华兹华斯,本场书会,就如一个“Man-made Lake(人工湖区)”,通过阅读英国诗歌,得以从喧嚣而纷扰的现代生活中稍适解脱,得到灵魂的休憩和精神的洗涤。
延安市人民医院职工杨晓景受邀参加了本场书会,并现场朗诵了王佐良先生翻译华兹华斯的《写于早春》。
董璐在总结中借用莎士比亚作品《麦克白》中的经典台词“黑夜无论多么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和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在全球化文科衰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虽然身处“黑夜”和“冬天”,但是,“白昼”和“春天”终究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